Search

So proud!!

不是因為 "被英國報導"而感到榮幸,而是因為身為"受這些...

  • Share this:

So proud!!

不是因為 "被英國報導"而感到榮幸,而是因為身為"受這些藝術滋養而長成的台灣人"感到驕傲!

這個小島的文化多樣性與深度,是無可比擬的!

【英國評論網站:國際節目中必看的台灣節目!】

來自屏東的「蒂摩爾古薪舞集」是台灣第一支排灣族現代舞團,作品《舞琉璃》以現代舞的形式詮釋排灣族的浪漫愛情傳說,獲《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四顆星的好評:「演出內容感動至極…強烈的情感觸動人心…透過演出者的表演溝通,語言障礙似乎消失於無形(原文:Deeply touching… The passion is palpable…, so much is communicated by the performers the language barrier seems invisible.)。」同時也獲得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藝術總監Morag Deyes及同場地演出的紐西蘭團隊一致的背書。

來自臺北的「肢體音符舞團」,作品《紅蛋》呈現1940年代台灣三合院的民俗風情與濃厚人情味,劇照接連登上《蘇格蘭先鋒報》(The Herald Scotland)和《蘇格蘭人報》;並獲蘇格蘭最大的獨立文化雜誌《瘦子》(The Skinny)四顆星的好評:「舞團天衣無縫地完美融合傳統元素、馬戲團式的特技,以及多種現代舞蹈風格(原文:The troupe seamlessly fuse traditional elements with circus-style acrobatics and more contemporary dance styles.) 。」

來自花蓮,標榜「貧窮劇場」的「冉而山劇場」是5個團隊中成員組成最多元的,包括來自阿美族、魯凱族、撒奇萊雅族、閩南和客家族群的藝術家、工藝師、作家、文史工作者、工人、農夫及學生,作品《彌莎.禮信》結合阿美族神話、祭儀、吟唱與行為藝術,獲英國當地深具公信力的評論網站FringeReview推薦為國際節目中必看的台灣節目,《泰晤士報》(The Times)撰稿人Donald Hutera還在推特上發表觀後感:「很震撼的儀式!雖然文化意涵不是很瞭解,但很慶幸我身在這裡!」本劇以塗抹全場的顏料與泥巴為核心,簡約環保的表演形式獲得愛丁堡藝穗節大會提名2014年的環境永續獎項。

來自臺南的「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作品《孩子磁場/箱子》以同名的文學詩篇為文本,以光影與舞蹈的互動呈現母與子的關係,獲美國最知名的新聞部落客網站《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評論為「卓越、令人著迷、引人入勝,令人驚豔!(Brilliant, captivating, enthralling, their performance, titled Kid Box, is absolutely electrifying!)」


同樣來自臺南的「十鼓擊樂團」是五個團隊中唯一有參加過亞維儂外圍藝術節經驗的團隊,然而愛丁堡藝穗節最熱門的節目類型多為喜劇及戲劇,音樂類的十鼓要競爭觀眾便格外辛苦。不過,十鼓融合台灣廟宇陣頭特色的街頭宣傳,開演第一週便成為藝穗節的媒體寵兒,照片接連登上愛爾蘭觀察家報(Irish Examiner)、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歐洲時報、The Press Journal、Design You Trust,並獲《蘇格蘭先鋒報》好評:「比日本太鼓還矯捷靈活!…如果你原本沒有打算要看鼓類節目,《台灣印記》會讓你很開心你改變心意!(the techniques involved in playing these drums,…are more nimble, more flexible than, say, Japanese taiko drumming...If you hadn't planned on seeing any drum shows, Impression of Taiwan could make you glad you changed your mind.)」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View all posts